来源: 成都衡新高考补习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2-07
名师指导来啦,建议收藏
地理学科经历了一轮的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结构。在二轮及以后,地理复习更应该讲究方法与策略,即:突出主干,面向基础,夯实最主要、最关键、参加高考必须具备的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注重对学科知识的重点把握和相互间的联系。这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应试能力,取得地理好成绩的决定性因素。
1
一、讲究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设计自学模块。如某地区的地理知识分为三大模块: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矿产;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和农业的类型、分布、区位因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按模块复习,脉络清楚,既全面,又系统。
2.从三个方面思考。
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和与相邻区域的相互关系。
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业特点。
三是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等地的干旱比较,分析其成因、分布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这样的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路上更为开阔,认识上更加宏观,方法上更符合地理学科的要求。
2
二、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以素养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具体应用,是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相互联系。如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以作如下设计。
1.熟悉十条重要的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这十条曲线是地球仪上最重要的线,每个学生要准确把握这十条线的位置、意义、相互关系。通过这十条线,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经纬网,并想象其自转时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与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2.熟悉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典型气候区等。在复习大洲、大洋地理的基础上,通过这十条线,把上述地理事物串联起来,在脑海中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如赤道穿过的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它们所处的地形、气候、洋流、航运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3.熟悉十条线相关的地理事物。在复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上,通过这十条线,把相关的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景区串联起来。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时,当给你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无论命题角度如何,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必然会大幅度提高地理解题的得分率。
3
三、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有的学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最好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的各种信息,找出隐含知识,深刻、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求解。
1.多角度思考问题,每个题目都要从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去分析。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识点)组装而成,分析它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分析它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观念。养成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好习惯,克服定向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要以一当十,做一个题要有做十个题的收效。综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科重点、主干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联系,前后联系。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解题过程、思考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从而找到画龙点睛之笔。
3.不能满足于会解题,而要求“佳”。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上升为能力,达到真正把知识学过手的目的。
4.多做典型试题,反复订正和思考。分析和解答题目后要进行“经典回放”,反思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道题为什么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分析后,要给自己留下进一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再回味、思考、悟化、转化、活化,再回归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能力。
4
四、重视四个环节,提高解题技巧。
1.重视记忆地图。在现阶段复习中,地图是最重要的,每天要看。高考题的很多已知条件都是以图的形式给出的。在各种图中,要特别重视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等。要学会读懂各种图,能熟练地从各种图形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自然地理条件的形成,历史的发展与反思。
2.重视地理知识的重新梳理。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①设置专题,按专题进行整理。将与专题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梳理,发现问题,加以思考记忆。如“自然资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环境问题”等。②以某个区域为案例,中心发散,纵横联系。③以社会热点为案例。如“西部开发”就是一个热点,可以围绕“西部开发”,从位置、范围、自然环境、政治、历史、国际交往、基础设施建设等多角度进行思考。
3.重视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①准确判断地理事物出现的地区,掌握区域空间定位方法,要记住一些重要的地理界线。②用地图辅助进行区域地理的复习和练习。③形成分析区域地理特点的知识结构。④注重区域之间差异的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观点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4.重视地理思维的训练。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通过比较思维进行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或同地区地理特征的比较,运用联想思维进行同类事物间的联想、整体和局部间的联想等。学生还要以高考试题为范例,突出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一是图表解读能力。根据地理图形获得各种信息,以地理图形为工具,分析和解答各种问题。二是区域定位能力。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地理图形反映的核心内容、具体地区等。
5
五、沉着应试,防止过失性丢分。
从历年高考阅卷分析报告来看,考生的失分原因不外乎以下六种: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要领和原理混淆不清;
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3.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4.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5.图形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
6.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
以上种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平时知识学习不全面、不牢固,高三阶段要加强地理知识全面系统的复习,要重视能力训练,要通过完成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并减少低级错误,从而提高地理解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临近高考的阶段,复习时要讲究方法,要提高效率,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就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愿你以梦为马
以笔为剑
拼搏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备/战/高/考 同/学/加/油
衡新教师:冯 勋
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绵阳市地理学科带头人。曾获四川省地理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绵阳市高考综合科一等奖,绵阳市先进班主任等荣誉。
— E N D —
供稿:冯 勋
审核:左 宏
编辑:周继雪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公众号:衡新补习
新浪微博:@成都衡新补习
来源: 成都衡新高考补习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2-07
名师指导来啦,建议收藏
地理学科经历了一轮的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结构。在二轮及以后,地理复习更应该讲究方法与策略,即:突出主干,面向基础,夯实最主要、最关键、参加高考必须具备的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注重对学科知识的重点把握和相互间的联系。这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应试能力,取得地理好成绩的决定性因素。
1
一、讲究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设计自学模块。如某地区的地理知识分为三大模块: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矿产;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和农业的类型、分布、区位因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按模块复习,脉络清楚,既全面,又系统。
2.从三个方面思考。
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和与相邻区域的相互关系。
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业特点。
三是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等地的干旱比较,分析其成因、分布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这样的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路上更为开阔,认识上更加宏观,方法上更符合地理学科的要求。
2
二、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以素养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具体应用,是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相互联系。如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以作如下设计。
1.熟悉十条重要的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这十条曲线是地球仪上最重要的线,每个学生要准确把握这十条线的位置、意义、相互关系。通过这十条线,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经纬网,并想象其自转时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与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2.熟悉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典型气候区等。在复习大洲、大洋地理的基础上,通过这十条线,把上述地理事物串联起来,在脑海中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如赤道穿过的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它们所处的地形、气候、洋流、航运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3.熟悉十条线相关的地理事物。在复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上,通过这十条线,把相关的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景区串联起来。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时,当给你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无论命题角度如何,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必然会大幅度提高地理解题的得分率。
3
三、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有的学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最好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的各种信息,找出隐含知识,深刻、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求解。
1.多角度思考问题,每个题目都要从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去分析。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识点)组装而成,分析它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分析它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观念。养成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好习惯,克服定向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要以一当十,做一个题要有做十个题的收效。综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科重点、主干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联系,前后联系。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解题过程、思考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从而找到画龙点睛之笔。
3.不能满足于会解题,而要求“佳”。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上升为能力,达到真正把知识学过手的目的。
4.多做典型试题,反复订正和思考。分析和解答题目后要进行“经典回放”,反思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道题为什么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分析后,要给自己留下进一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再回味、思考、悟化、转化、活化,再回归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能力。
4
四、重视四个环节,提高解题技巧。
1.重视记忆地图。在现阶段复习中,地图是最重要的,每天要看。高考题的很多已知条件都是以图的形式给出的。在各种图中,要特别重视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等。要学会读懂各种图,能熟练地从各种图形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自然地理条件的形成,历史的发展与反思。
2.重视地理知识的重新梳理。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①设置专题,按专题进行整理。将与专题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梳理,发现问题,加以思考记忆。如“自然资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环境问题”等。②以某个区域为案例,中心发散,纵横联系。③以社会热点为案例。如“西部开发”就是一个热点,可以围绕“西部开发”,从位置、范围、自然环境、政治、历史、国际交往、基础设施建设等多角度进行思考。
3.重视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①准确判断地理事物出现的地区,掌握区域空间定位方法,要记住一些重要的地理界线。②用地图辅助进行区域地理的复习和练习。③形成分析区域地理特点的知识结构。④注重区域之间差异的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观点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4.重视地理思维的训练。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通过比较思维进行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或同地区地理特征的比较,运用联想思维进行同类事物间的联想、整体和局部间的联想等。学生还要以高考试题为范例,突出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一是图表解读能力。根据地理图形获得各种信息,以地理图形为工具,分析和解答各种问题。二是区域定位能力。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地理图形反映的核心内容、具体地区等。
5
五、沉着应试,防止过失性丢分。
从历年高考阅卷分析报告来看,考生的失分原因不外乎以下六种: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要领和原理混淆不清;
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3.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4.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5.图形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
6.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
以上种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平时知识学习不全面、不牢固,高三阶段要加强地理知识全面系统的复习,要重视能力训练,要通过完成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并减少低级错误,从而提高地理解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临近高考的阶段,复习时要讲究方法,要提高效率,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就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愿你以梦为马
以笔为剑
拼搏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备/战/高/考 同/学/加/油
衡新教师:冯 勋
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绵阳市地理学科带头人。曾获四川省地理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绵阳市高考综合科一等奖,绵阳市先进班主任等荣誉。
— E N D —
供稿:冯 勋
审核:左 宏
编辑:周继雪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公众号:衡新补习
新浪微博:@成都衡新补习